深度报道
首页/ 深度报道/ 正文
刘继红:柑橘的微观世界让我着迷

刘继红,园艺林学学院教授,专业方向:果树学

(学通社记者 陈静)除了书之外,在园林学院刘继红教授狭窄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书柜里,时常会有各种不同诱惑人的柑橘。在他眼里,这些柑橘的每一个分子都是甜蜜的。

从1990年读本科开始,刘继红就开始与柑橘结缘。硕博连读时,他感觉到分子生物学的魔力,从此一头栽进柑橘的微观世界研究而不能自拔。2003年,他申请到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前往日本国立果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从细胞工程转入分子生理的学习,2007年,再一次受JSPS资助到同一单位开展研究。

日本的留学经历成为刘继红研究的“关键转折点”,这个转折是靠做大量枯燥的实验做出来的。2005年元旦,按照惯例,这天早上开始,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会有一个持续一天的新年聚会。丰盛的美食是留学生们打牙祭的好机会,刘继红却为一项“分子杂交”的实验所吸引。早上,他发现基因表达的结果和以往有些不一样,兴奋之余,他决定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从早上忙到中午,得出了基本结论后,他才去参加聚会。这种勤奋让日本之旅成果丰硕:先后有8篇论文在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实验植物学)等杂志上发表。

也就是在此时,刘继红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中国,柑橘产业的三大“天敌”是低温、干旱和溃疡病。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田间工作,选育具有抗性的种质资源进行柑橘品种改良,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筛选到集高产、优质与抗性于一体的种质资源。刘继红想到借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抗性资源开展抗性机理研究,克隆和鉴定抗逆基因,然后创造新的抗性材料。2005年11月,回到母校华中农大后,刘继红开始了在分子生理学领域的跋涉。

刘继红所在的柑橘遗传改良团队与产业联系很紧密,和很多在产区跋山涉水的老师不一样,他长时间泡在实验室。从实验室分子水平的研究到市场营销,团队与柑橘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结合很紧密。“柑橘的微观世界让我着迷”,刘继红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柑橘的“天敌”更少,柑橘更甜。

2006年,回国后的第一年,沉潜的刘继红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他先后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并荣获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此后,他申请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在这些项目的资助下,他带领课题组通过生理分析和利用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手段研究,来揭示一些柑橘特殊种质(如抗寒的枳和抗溃疡病的金柑)抗性行成的生理和分子机理,寻找可以提高抗性的措施,克隆和鉴定抗逆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自己实验室克隆的基因或从其他植物中克隆的基因转化柑橘(或枳)以获得抗性增强的转基因植株。目前,课题组克隆出4个抗逆基因,它们的抗逆功能已经在模式植株中得以鉴定,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抗溃疡病的甜橙转基因植株。

“下一步的目标是克隆出更多的基因,明确它们的功能,应用于柑橘的遗传改良”。谈及未来的规划,刘继红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能够初步揭示枳抗寒和金柑抗病的生理机理,并基于此开发抗逆新技术,克隆抗逆相关基因,深入研究解析基因的功能,为柑橘抗逆遗传工程提供基因资源。同时筛选一批抗性增强的转基因株系,为柑橘品种改良储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