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首页/ 深度报道/ 正文
【奋斗的青春】张子杭:一直和时间赛跑的追梦人

张子航同学本人(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_副本

张子杭(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大学这几年,我都在和时间赛跑。”始终稳扎稳打、勤于思考、充满希望,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1801班的张子杭怀揣着心中最深的信念,一步一脚印,坚定地奔向了心中的远方。

“慢慢来,才比较快”

“大道至简,久久为功。”这是张子杭在10月28日晚大学生标兵评选会上发言的主题。自信的他将他在大学追梦的路娓娓道来。

张子杭心中的“大道”在科研上,为此他大一就主动联系了导师易宝军副教授。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如何系统地入门?文献查阅上的困难、数据处理上的疑惑、图表绘制上的麻烦,有太多问题阻碍他前行的步伐。要想对科研目标有更深入的研究,只有一个办法:沉下心,慢慢来。经过对大量科研文献的精读、对科研软件反复的练习,以及对每次科研任务后的总结与反思,他由最初的迷茫开始逐渐适应。导师易宝军同样是他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张子杭的回忆中,易宝军是个很拼的人,“凌晨发消息给易老师,也能够立马回复。而且只要有时间,都会为我详细地解答疑惑,指明前行的方向”,张子杭说,“导师都这么努力了,我们怎么能不更加认真呢?”不断摸索,师生协行,张子杭的科研之路就此出发。

用移液枪进行移液操作(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_副本

正在做实验的张子杭(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大一到大四,工学院实验室不灭的灯火见证了他的成长。各科目合计664页的重难点记录,多本图文并茂、有序整齐的笔记本书写了他的青春,软件中满满的日程安排勾勒出他的辛勤付出。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张子杭的计划。在他回忆中,那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从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对着发亮的电脑屏幕;无尽头的模型修改与无休止的问题讨论,缺乏客观条件无法进行的实验与应接不暇的比赛、考试......这些让张子杭感到十分疲倦,“感觉很累,但没办法,那就硬着头皮上吧。最重要的是坚持,相信自己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最终都会有回报。”他将各项任务按优先级排序,充分利用好每一段空闲时间,及时与老师、组员沟通进度,在疫情期间既兼顾了学业,又为之后的科研任务做好了充足准备。大道至简,但久久才能有功。

三年来,正是一篇篇文献、一处处批注、一次次实验、一份份总结、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为他打下坚实基础,见证着他追梦不止的科研之旅。起初,张子杭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有如今的收获,正是一步一步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拔高成就了现在的他。“慢慢的,我感觉努力之后我也可以。”在奋力追梦的日子里,步履不停,慢慢来,比较快。

“反思每一步,走稳每条路”

“在一条路上若只顾飞奔,便会错过稍纵即逝的佳赏。”谈及学习与科研的心得,张子杭提到要“学会反思与总结,向自己学习。”

在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的准备中,张子杭投入了大量时间撰写申请文本,但因创新性不够,最终并未通过审核,以遗憾告终。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在之后的科研项目中,张子杭更加注重完善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围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这一问题,由于题目设置要足够新颖,思路设计要足够创新,各方面的小细节更是要把握清楚。他自己也说:“为了后期工作,前面的准备再充分也不为过。”且行且思,回顾来时,如今的他已经成功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2020年的暑假,张子杭开始准备撰写第一篇SCI论文,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煤在气化中的过程优化与效率提升。从最初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到图表绘制中一个摘要图十几遍的修改,再到发表需要的英文翻译与润色,10个月的点滴积累、思考实践,让他的论文最终成功发表。他在和时间赛跑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进步,迈出了更成熟的步伐。

作为一名工学院的学生,张子杭表示,在科研这条路上,他一直秉承着“工匠精神”。身穿实验服,戴着手套,聚精会神地操作仪器早已成了常态,实验桌旁的试管与试剂也摆放得整齐有序。正如工学院能动1901班的曾嘉雯所说:“他身上有股认真劲。把手头上的每一项任务都用最认真、最细致的态度去完成,这样踏实的人怎么可能不收获成功呢?”

“带着阳光,一往无前”

在工学院能动1801班邓伟其心中,张子杭是一个开朗活泼、认真负责的人。作为一个“时间管理达人”,张子杭对于任何工作总怀着积极的心态,能把一切处理得妥妥当当。大一入学担任班长的他在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时,总会把目的地提前跑一遍,甚至顶着大太阳去踩点。每当同学有问题困惑时,他也是“回答先锋”,能够及时积极地为同学答疑解惑。

面对疫情来临,缺乏器材装置进行实验的挑战,张子杭在与组员们积极交流,互相打气后重振旗鼓。秉持着“实验做不了,思路还在”的决心,将创新思路转化为专利成果。经过技术的不断完善、细节的反复修改,一系列创新设备被成功研发,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自主设计的一种智能滚筒干燥机,解决了传统干燥装置的痛点问题;自主研发的一种自热式炭化炉,较一般装置可节能7.6%;自主开发的一种生物炭活化系统,实现了生物炭特性的定向调控……

张子航同学接受采访(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_副本

张子杭和记者讲述他的故事(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谈及科研的初心时,张子杭向记者讲述了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的学习理解。在华农的这几年,张子杭始终怀揣着“农业为基,科技兴农”的信念。他说是他的大学成就了现在的他,教会他要做一个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华农人。

“2020年大学生标兵王镜朝学长就是我的榜样,学长常以‘未来可期’鼓励我”,而如今的张子杭同样也鼓励着学弟学妹们:“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会,机会与挑战并存,学会规划与取舍、善于反思与总结,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时间与精力,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敢想敢做、敢闯敢拼,珍惜时光,把握当下,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四年生活!”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在这个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华农校园中,他在和时间赛跑的日子里,用热情与汗水谱写着自己光明的人生路。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刘鸽 审核人 瞿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