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时评
首页/ 狮山时评/ 正文
【言论】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近日,新修订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正式印发,旨在强化交规式学术不端治理体系,建设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创新生态,对此笔者深以为然。笔者亦认为,应“升维”思考,在强化对学术治理“硬约束”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文化力量的“软提升”,把创新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学术不端失去生存“土壤”,更好地激发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坚定价值取向,擦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底色。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应是创新文化的价值底色。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科技创新应聚焦“国家使命”,主动对接“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科技工作者应聚焦“国家需求”,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源自主可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投身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等重大科技任务,在突破农业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上做出真贡献。同时,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校科技创新应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其次,要笃定价值准则,提升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价值底蕴。科学以探究未知、发现新知为使命。16世纪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在教会的迫害下长期流落他乡,但他仍坚持真理,毕生不悔。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错事”,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彰显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坦荡胸襟。在奋楫笃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学校要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学术生态,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践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准则,形成全校全员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科学的新风尚。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学术不端将失去生存的土壤。诚然,优良的学术生态不是玄学思辨,应是经世致用。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反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追求短期效应的不良学风。要倡导尊重知识产权和行为规范的创新文化准则。诸如,发表科研成果如引用他人的论点、数据、资料,必须如实标出,防止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按诚实客观的原则确认科研项目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反对不属实的署名和侵占他人成果。要倡导宽容失败、诚实守信、反对弄虚作假的科学价值观和尊重学术自由、学术争鸣的民主学风,激励“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动。

最后,要锚定价值目标,增强甘为人梯、科研育人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自洪堡大学肇起,时至今日,“将学生带入科研”和“将科研带入学生”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情形,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从中汲取“创新、奉献、协作、育人”养分,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塑造,认识到自己科学报国的社会责任,自觉投身到科学报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去。大力推广“交通法规式的学术治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规则和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开好《当代科技史》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探讨当代前沿科技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启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科学价值及其人文价值的深入思考。持续开展“追寻科学之美、艺术之美”“科学与艺术主题沙龙”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个没有创新文化的大学不可能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学校创新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现实所需,亦是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所向。此番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个人从现在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本文作者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综合事务办公室 田经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