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吹响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会议提出,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实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疫情,给高等教育出了一张时代“考卷”。面对前所未有的教学新业态,广大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冒严寒、爬楼顶、进田间、助复产,用行动诠释育人初心和时代担当。后疫情时代,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如何继续高质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常态化教学,答好“课程思政”考卷,需回答三个考题。
新时代,为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极大丰富了课程内涵、升华了课程育人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通过系统重构教学设计,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成效。
疫情防控是一门育人大课,疫情期间体现的大国体制、大国速度和大国力量是鲜活的思政教材。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小小的屏幕承载千万学子学习报国的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思政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实现“四个回归”的关键实招。
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何为?
课程思政,要处理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关系。课堂需要“信、达、雅”,让课程得到有效“升华”,这是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于学生,既要给予“器”,更要传输“道”。讲好课程思政,如同炼金,挖掘育人元素,就是“选矿”,通过反复“淬炼”,与专业知识发生“化学反应”,这是“金课”建设的必然过程。
课程思政建设要规避几个误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育人内容加到课程里去;课程思政不仅是狭义的思政教育,而是五育并举;课程思政不仅是专业课程或专业教师关注的事情,应是全体课程、全体教师的集体自觉和义务,并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好的课程思政,标准几何?
首先是如沐春风,既不生硬,也不突兀,细细品来,犹如空谷幽兰,课堂更富诗意,更富温度,更有信度。好的思政元素如盐入汤,放多少,有讲究,何时放,更有讲究。好的课程思政应让师生对课堂如痴如醉。如此,教师会越来越爱讲台,学生愈加留恋课堂,师生之间也会从“孤岛效应”转变为“乒乓效应”。
改革实践发现,很多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探索新模式新做法;借助成熟的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构架,开展“党建+课程思政”;构建“教学实习+思政实践”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把握在线教育特点,用“云课堂”开展“云思政”等,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体现了正人者,先正己,育人者,先自育。但教无定法,课程思政无固定程式,也无捷径可走,惟有真信,真学,才能真懂,真教。
课程思政为教育添彩,为课程铸魂,为教师助力,能让质量“强”起来,让育人“实”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声音“亮”起来。我们笃信,每一位教师都能答好“课程思政”的时代考卷。
(本文作者系本科生院 吕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