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交流合作/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做客“硕彦讲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熙)5月2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应邀做客“硕彦讲坛”并带来题为“改变思维”的专题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少波,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向东和青年教师代表共同参加报告会。化学学院院长曹菲菲主持报告会。

报告现场

报告现场(记者 徐行 摄)

报告现场(记者 徐行 摄)

钱旭红作报告

钱旭红作报告(记者 徐行 摄)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近代中国?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报告开始,钱旭红以“三问”引出大家的思考。他表示,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各国在经济、意识形态、地缘、文明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不论是为了个人成长、国家发展还是人类进步,都需要通过改变思维来应对挑战、摆脱困境。“曾有研究表明,东亚人群的智商天生较高,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相较欧美国家还需进一步提升,因为智商高不等于思维能力强,而思维能力是突破和创新的关键。”钱旭红把人比作电脑,表示如果智商是硬件,思维就是软件,电脑的硬件高配、软件低配,那也是难以发挥功能的。他指出,科技和人文是考察文明与思维互动关系的可靠工具,科学技术及其衍生的哲学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针对如何改变思维这一命题,钱旭红以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牛顿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为例,引导老师们理解经典思维和量子思维的差异。他表示,牛顿经典力学可以用来解释精准、精确地行为,同时认为现实世界像钟表一样按照既定轨道运行,因此经典思维方式也是“精确地”“惯性的”“有计划的”;但是牛顿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静坐冥想以及其它与精神、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现象,而爱因斯坦、玻尔等提出的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整体性、多态叠加却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现象。“量子力学强调世界不可测,人事物的关系也并非完美确定,世界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体,是由观察者、被观察者及相关作用关系构成,这是基于不同关系或角色叠加的状态,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自我和世界,就离不开量子思维的构建。”钱旭红强调,不同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也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不能偏执于追求更好地思维方式,而是要让它们互补、渗透、融合、升华。

“量子思维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也有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家学说,《道德经》之所以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大量近似于量子思维的描述,我称之为‘老子思维’。”钱旭红认为,老子的道家学说中蕴含了对宇宙、世界、人生本原的思考,不仅定义描绘了何为“道”,还创造了“无”“有”“自然”等概念,德善信慈爱等理念。“《道德经》开篇几句就对‘有无二象性’进行了阐述,告诉人们语言和文字对思想的限制。”“老子对‘夷希微’的描述,体现了思维的叠加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钱旭红强调,老子的“无为”思想不等于让人放任自由,而是要顺道善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这和当前提倡的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也十分相近。

“知识不等于思维或精神,需要运用思维将所学知识不断架构为成长发展的框架基础。”钱旭红表示,我们要学习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相应的要拥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战略思维,只有拥有质疑为先的科学精神、关爱为先的人文精神、使命为先的信仰精神,才能成为精神独立的个体。他以芯片制造为例,指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是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成果。“大势无割、返璞归真,未来产业将是学科、专业、领域、行业无限交叉融合的产物,未来的学科专业也一定是跨界融合的,经过重构形成科学、艺术、工程三位一体的科学艺术工程,帮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跨界超能。而未来的大学更是要勇于变革、实现超限,要具备重思维、超学科、个性化、开放校园、前沿创新实践的特点。”钱旭红强调,健全思维是改变思维的基础,要始终坚信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化积累开始,不断实现思维与精神的健全完善,气质与能力的成长提升,最终实现对个人发展的超限。

交流环节,周忠新、徐艳松等教师围绕学科交叉、个人成长等内容进行了提问。钱旭红勉励大家,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个人成长,在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要尝试学着“向后看”“走回头路”,古人云“退一步海空天空”,回溯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才能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突破。

审核人:朱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