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人才培养/ 正文
【耕读路上】穿越古今邂逅,非遗绽新彩
——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赴安乐井小学开展“非遗文化日”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高裕轩 慈鑫)恩施建始之处,山间云雾缭绕,清凉宜人。7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阡陌上行志愿服务队赴安乐井支教分队在安乐井小学举行“非遗文化日”活动。

扎染绘梦,织就文化新篇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扎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在唐代,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而在当下,各种流行元素不断兴起,遍地生花,扎染的工艺虽是“非遗”,但却仿若被打入“冷宫”,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淡出。

▲小朋友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扎染作品(通讯员 韦薰琪 摄)

志愿者冯雅楠、南煜柔带领小朋友了解并手工体验古老而又鲜活的中国扎染工艺。冯雅楠说:“大山里的孩子应该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希望这项古老的工艺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冯雅楠介绍中国扎染的分类,并展示了极具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扎染作品。在冯雅楠和南煜柔的指导示范下,小朋友们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扎染作品。折、扎、结、浸、染……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身边的弹珠、架子等小物件当做自己作品图案的模板,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南煜柔老师:“小朋友们看到扎染神奇的染色过程,一个个都跃跃欲试。扎染也确实点燃了孩子们对于非遗的兴趣火种。”

鼓韵悠扬,弦歌绕梦绘华章

活动中,还邀请了丝弦锣鼓非遗文化传承人程国平老先生及其团队,为小朋友们带来精彩的演奏。

丝弦锣鼓是一种集丝弦乐和吹打乐于一体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具有近210年的历史,流传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及周边地区。丝弦锣鼓是一种集丝弦乐和吹打乐于一体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被誉为“土家交响乐”。它融合了板腔体戏曲与本地薅草锣鼓、耍锣鼓等音乐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丝弦锣鼓的乐器包括鼓、锣、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唢呐、竹笛等吹奏乐器,以及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

▲程国平为小朋友们讲解丝弦锣鼓(通讯员 韦薰琪 摄)

程国平老先生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想让更多小朋友的了解喜欢丝弦锣鼓,也是为了宣扬非遗传统文化,希望能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愿他们将来能有人学习并传承丝弦锣鼓的技艺。”

一曲激昂高亢的丝弦锣鼓骤然响起,如同晨曦初破晓的壮丽序曲,正式拉开了帷幕。舞台上,数位同样技艺超群的艺人并肩而立,他们手中的锣鼓、丝弦等乐器,在灵巧的指尖跳跃下,仿佛被赋予了灵魂,演奏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旋律。这旋律时而如万马奔腾,激昂热烈。鼓声隆隆,如同远古的战鼓,在胸膛间回荡,激起层层热血与激情;锣声铿锵,清脆悦耳,刺破迷茫混沌,直穿云霄而上;时而鼓声渐息,婉转低回,悠远而深邃的旋律仿佛能穿透岁月长河,触及灵魂深处。其间,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交织相融,谱成特殊的旋律。

台下的同学们深深吸引着,他们瞪大眼睛、屏息聆听,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旋律之中。随着乐曲的起伏跌宕,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演奏结束后,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他们纷纷举手提问,渴望了解更多关于丝弦锣鼓的知识。程国平老先生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并深情地讲述了丝弦锣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指导小朋友感受丝弦锣鼓魅力(通讯员 韦薰琪 摄)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丝弦锣鼓的魅力,程国平老先生还特意邀请了几位感兴趣的同学上台体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锣鼓等乐器,尝试着敲打出简单的节奏。虽然他们的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却如同璀璨的星光般熠熠生辉。

一位小朋友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够学习这个有意思的乐器,我长大以后愿意努力学习去当丝弦锣鼓非遗传承人,让更多的人能听见那动人的旋律。

冯雅楠则说:“我们为小朋友们亲手种下了知识与梦想的种子,每一粒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这些种子将在时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未来,希望他们成为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传承者,将智慧与文明的光芒传递给更广阔的天地。”

审核人:程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