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人才培养/ 正文
【耕读路上】大学生记者团赴京调研新闻舆论传播力建设工作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陈俊瑞 韩佳茵)7月16日至19日,由校新闻中心学生通讯社、新媒体中心、南湖之声广播台的学生记者骨干组成的团队,赴北京开展“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新闻舆论传播力建设”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探索国内融媒体发展现状以及校园融媒体建设发展方向。

深入网企腹地,探寻校园账号运营新策略

兼顾好传播立意和观众需求,高校才能有话题上热搜。团队成员前往北京新浪总部大楼,深入了解高校微博产品及学校官方微博账号运营思路。微博校园大区经理盛守广向团队成员介绍新浪微博目前有“话题”“热搜”“超话社区”“直播连麦”四种产品,搜索行为、传播行为以及讨论行为是热搜三大考量因子,面对团队成员关心的高校微博账号运维的问题,他表示要平衡好“你想让粉丝看的”和“粉丝想看的”两方面内容是关键。

实践团在BILIBILI公司调研

实践团在北京新浪总部参观

高校B站平台形象建设要灵活多元。实践团队前往北京哔哩哔哩公司,哔哩哔哩作为国内头部的视频社区,围绕用户、创作者和内容构建了一个利于优质内容产出的生态系统,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纪录片、音乐等多个领域。通过交流,团队初步了解了哔哩哔哩平台互动式的用户特点、整活式的选题类型及偏好长视频的观看习惯,展望了未来与平台的合作共建关系。

“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激励机制对于创作者十分重要,就个人来说是对劳动成果的承认和鼓励。”实践队队长刘毅感慨道,“在微博和B站的共性经验上,一是要实时关注后台数据,栏目要及时换血更新,努力做出普适化的优质内容;二是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营造劳逸结合的办公氛围。”

激荡思维火花,探索高校新闻传播新路径

高校新闻宣传面临着什么样的普遍困境,又如何实现破局,带着这些疑问,实践队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交流学习。

实践团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主任范晨辉、姜萍萍老师、孟祥慈老师和两位学生负责人参与讨论。范晨辉详细介绍了中国农大大学生新闻中心的历史、组织架构以及优秀选题等相关信息。江萍萍表示,高校新媒体宣传工作应围绕宣传高校展开,将时事热点与学校特色相勾连。新媒体选题应以小见大,分别体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高校职能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孟祥慈介绍了中农视频组运行机制和目前的发展困境。

简单了解后,队员们纷纷开始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中农的负责老师及同学进行探讨。实践队员韩佳茵问道:“中国农大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多深入浅出,以小见大,阅读量高,能否介绍一下报选题的机制?”“首先一定要坚持选题会,每周记者们的‘头脑风暴’会产生很多有趣的选题;其次,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记者让好的选题落地。”江萍萍老师回复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媒体运营办公室主任史越、抖音平台负责人王楠同学参与交流。据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结合院校航空航天特色的基础上,与抖音等媒体平台合作共创,扩大院校影响力,进而助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在学生宣传团队培养方面,学校会定期组织校媒精英培训营,并推送同学们到各单位交流学习,与此同时,实践团还就激励机制与北航学生团队作了交流。

触摸传媒脉动,汲取新闻传播新智慧

实践团一行人到访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简单了解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目前组织架构后,人民日报社记者王晓向实践团讲解了以人民日报“两微三端多号”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她以《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为例,表达了作品应总结用户需求,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特点。她提到,新媒体作品产出应重视用户心理和参与度,增强作品的互动性、服务性、可视化和年轻态等特性,提升记者的原创能力、聚合能力和审把能力等三个关键能力。

实践团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调研

实践团在中国日报社调研(以上照片由学通社记者 王博炜 摄)

在交流环节,实践团队员陈俊瑞就如何找到亮眼的选题并确切地将想法表达出来提出疑问。人民日报社记者联系自身经历表示,选题要从热点出发,由点及面,前期可通过学习、模仿优秀作品出发,多“拉片”,总结同类型作品的规律,及时查看作品的留言反馈,不断推陈出新,打磨自身实力,同时要从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和扩大内容覆盖面三个方面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立足高校本土特色,发展吸引点,在作品形式上进行创新。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海外媒体,以及打造有特色、受欢迎的校园IP文创,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义生、校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冯楠和实践团一行前往中国日报交流学习。中国日报事业发展部业务处处长吴蕾带领实践团参观并介绍了中国日报的历史成就,中国日报事业发展部副主任董志新重点介绍并解释了中国日报推出的特色文创及设计、选品的技巧。

吴义生对中国日报在我校海外网站和媒体的建设和运营方面提供专业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推进双方交流合作以及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发展的意向。中国日报网站国际传播中心董继荣说明了目前学校海外网站的建设情况,表示网站运营应体现学校特点,根据平台不同确定不同的定位,并鼓励学生团队加强作品产出,讲好鲜活的华农故事。冯楠围绕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表示,希望未来我校文创可以展示出学校文化、学院文化,并提出了以耕读中华为主题,与中国日报共创文创的意向。董志新则以“以国风传文化,以文创传文明”的理念展开,他表示文创可以突破意识形态,增强传播力,高校可以通过特色文创讲中华故事。

“有收获,长见识,开眼界”是这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的共同感触,“做宣传工作不能只做讲述者也要做倾听者,我们在讲好华农故事的时候,同时也要倾听用户的需求,亲近用户,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产出更多有意思的作品。”新媒体中心视频组记者区志朗感慨道。

据了解,团队将整理调研报告,以期为学校新闻舆论传播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助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审核人 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