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首页/ 人才培养/ 正文
根正苗红 一路生花:我校学子获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特等奖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晓诺 记者 晏华华)6月20至21日,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在贵州省麻江县举办。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根正苗红队”的作品《夜幕降临,何以一路生花————武汉市杜堂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总分第一名成绩荣获特等奖、团队风采奖,队员王晓诺荣获个人风采奖。此外,园艺林学学院“‘猕’足珍贵”、“小菌子,大振兴”2支团队,经济管理学院“华中扛把子”团队荣获铜奖。

8.根正苗红队合影1

“根正苗红队”展示项目简介

“根正苗红队”由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刘晓楠、王晓诺、李博、孙广宁和陈子文5名同学组成,由公共管理学院胡银根教授、姜庆志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空心村落,如何蝶变?产业融合,谁是头雁?脱贫振兴,何以相衔?”针对中部传统农村空心化、资源闲置严重等发展难题,团队从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曲折崛起的故事中探寻经验。赛前,同学们以武汉花卉科技小院为依托,深入杜堂村进行调研,探寻产业融合发展如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12.杜堂村调研照片2

团队在杜堂村调研

7.决赛现场照片-团队介绍 拷贝

团队在决赛现场汇报展示

6.决赛现场照片-问答环节

决赛现场问答环节

经过理论分析,团队以“人”字形雁阵效应为切入口,从政府-乡土-市场的视角下,提出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乡土高效协同的产业振兴“葵花宝典”,提炼出产业融合是基础、城乡融合是目标、形魂融合是前提、古今融合是关键的“杜堂经验”,并以“四夜耶、三有经、四融合、五振兴”为乡村振兴共谋新思路、共享金点子。

微信图片_20240625084944

案例分析框架

15.模式成效总结

案例模式成效总结

本次比赛备赛过程不到20天,时间紧、任务重,是对研究生专业功底的一次实战检验。“深入农村、扎根实践、观察实际,才能发现问题、抓住关键。” 农村发展专业2023级研究生李博表示回忆,“‘白+黑’备赛,从案例选取、再到演示呈现,我们在老师耐心指导下逐字逐帧打磨,力求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

农村发展专业2023级研究生刘晓楠说:“从决定参赛到入围决赛再到获奖,我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小巧思’,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终于,白天懂了‘夜的黑’,根正苗红队也一路生‘花’!”

胡银根教授介绍,课题组一直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在交流中开阔眼界,接触前沿。2023年暑期,团队研究生参与了三部委科技小院项目和农业农村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项目,开展了近四十天的专业实训,这次又专门到案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和访谈,对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整个过程来看,他们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成功。所以我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就有更大收获;兴趣胜于压力,态度决定结果。”胡银根说。

获得铜奖的三支队伍中,“‘猕’足珍贵”团队由园艺林学学院程运江教授和曾云流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张靖宗、梁佳媛、曾哲彬、刘金凤、孟云鹤和隋嘉怡6位研究生组成,团队聚焦猕猴桃即食控熟与绿色保鲜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国产猕猴桃“不可即买即食”问题,带动恩施建始、湖南湘西、云南永善等产区1.2 万农村人口脱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小菌子,大振兴”团队由研究生秦王念、申天赐、乔子珍、孙榕徽和朱天玥组成,黄友谊教授和辅导员陈炫希担任指导老师,团队以赤壁市羊楼洞古镇青砖茶发展为案例,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改善产品品质,提升赤壁青砖茶市场竞争力,带动当地茶农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经济管理学院“华中扛把子”团队由廖小庆、陈云川、孙楷洲、汪俊、万浩然、李京京6位研究生组成,施丹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团队以新农人张仁涛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致力于拓宽地方茶叶销售渠道,复兴九江茶市的创业经历为例,分析了张仁涛在资源约束情境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行为逻辑,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何突破资源约束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借鉴路径。

据了解,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由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组委会主办,大赛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教育与科技支撑,促进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相结合。

1.获奖照片-特等奖

团队获颁特等奖

2.获奖照片-团队风采奖

团队获颁风采奖(图片均由获奖团队提供)

为期2天的赛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赛道。自然科学聚焦农业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案例。社会科学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模式以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等案例。共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全国400余支参赛团队提交作品,经过层层选拔,共评选出特等奖5项、金奖14项、银奖21项,铜奖77项。团队风采奖20项、个人风采奖42项。

审核人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