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学校要闻/ 正文
第24届全国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暨陈华癸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校召开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刘涛)7月19日上午,第24届全国生物固氮学术研讨会暨陈华癸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杨维才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孔照胜教授,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出席会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陈华癸先生家属和弟子代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师生4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金凤主持。

纪念会现场(记者 刘涛 摄)

陈华癸先生是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土壤农化系主任,华中农学院院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他毕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土壤微生物及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开创了根瘤菌及豆科绿肥植物的生产和大面积应用,为解决双季稻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揭示水稻田土壤中氮营养大量流失的奥秘。

纪念会播放了陈华癸先生视频短片,缅怀陈华癸先生为我国科教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陈华癸先生弟子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张忠明教授介绍陈华癸先生的生平事迹(记者 刘涛 摄)

“昔日儒生,启蒙于北大,求索科学真理远渡重洋赴英伦,迎抗战烽火回故土报效国家,共几位先驱微观世界创伟绩;当代名家,立业在华农,遵循客观规律潜心锤炼于珞狮,顺时代潮流立门庭耕耘园田,育三千弟子辽阔神州建新功”。陈华癸先生弟子代表、华中农业大学张忠明教授介绍了陈华癸先生的生平事迹。他结合历史影像娓娓道来,再现了陈华癸先生躬耕笃行、启智润心、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使参会人员感受到了他的弟子们继承遗志、开拓进取、再谱新篇的坚定决心。

为了传承陈华癸先生的学术思想,《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共同策划出版了“纪念陈华癸先生诞辰110周年”专辑,收集了土壤学、微生物学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另外,为让更多师生详细了解陈华癸先生的感人故事和生平事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还精心整理了一组图片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庭展出。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仁海为唐堂、史仕军校友颁发捐赠证书(记者 刘涛 摄)

早在2014年陈华癸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弟子们共同捐资设立了“陈华癸奖学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在校优秀大学生。近年来,陆续有热心的弟子捐赠注资,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对学弟学妹的关爱。当天,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邀请到武汉迈维代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董事长、总经理唐堂校友及武汉世纪金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史仕军校友作为代表参加纪念会。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仁海为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以感谢校友们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对学弟学妹的关心。

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讲话(记者 刘涛 摄)

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在纪念会上带领大家跨越时空,走进陈华癸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层次的灵魂对话和情感表达。

高翅认为,现在的大学里面不缺科学家,唯独缺少像陈华癸先生一样的教育家。对于华中农业大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特别是弘扬以陈华癸先生为代表的“狮山大先生”精神,推动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

高翅提出,要学习陈华癸先生“授人以渔、一以贯之”。

陈华癸先生特别强调“强基固本、文理交融、农理融合”,认为一流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培养学生一定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不能在一个领域内简单地吸收知识,而是在这个领域内有所创新。陈华癸先生认为,农业大学要坚持拓宽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以此提高办学质量。1980年8月,学校在陈华癸先生的主导下成立了基础课部,强化公共基础的教育和教学。与此同时,陈华癸先生也提出,必须加强专业基础课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陈华癸先生认为,高等教育不是为社会塑造一个定型的人才产品,而是能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在几十年的岁月中、在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中能够迎接挑战、主动进取,积极活跃的有生力量。要授学生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学之“渔”。陈华癸先生提倡“知行合一,实践创新”。他在实验课上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运用“步兵操练法”,即,每个实验都有严格的规范,每一步操作必须按照程序做,就像步兵进行严格的基本操作一样。由此,学校微生物学科很多优秀传统、精神得以代代传承。陈华癸先生还相当重视教学科研和推广相结合,使大家在情感上养成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学风上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具有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独立工作的人。

高翅提出,要学习陈华癸先生“心系家国、锲而不舍”。

1939年6月,陈华癸先生完成了博士论文《红三叶草有效根瘤与无效根瘤之比较研究》。此后,他一直持续不断地拓展研究,围绕绿肥课题攻关。1998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水,陈华癸先生在《长江日报》发表文章,前瞻性地提出“可持续农业”概念。可持续农业首先是生态农业及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其次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唯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农业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另外,陈华癸先生还高度关注地方经济发展,他认为,只要在坚持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坚持市场取向、坚持地方特色、坚持科技投入、坚持产业化,湖北省就一定能够使农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质的飞跃。

高翅提出,要学习陈华癸先生“以人为本,奖掖后学”。

陈华癸先生在我校最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及采用双语教学,他特别鼓励年轻人一定要读外文书。1989年,学校计划建设单克隆抗体实验室,陈华癸先生从学校整体学科发展考虑,将实验室确定在当时的畜牧兽医系而非土化系,此举对于推动学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学校分配到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400万美元经费。按规定,经费的80%要用于设备,20%用于培训,但陈华癸先生认为这个比例不合理,设备终归要靠人来使用,应当提高培训费比例。学校利用贷款开办了英语培训班,选送一批人才出国留学,充实了学校微生物学、植物遗传育种学、果树学等学科人才队伍。当时,全国高校唯有华农的世行贷款培训费比例大大超过核定的20%。陈华癸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还提出了教职工要实行聘任制。他认为,一流人才不仅要自己要全面发展,而且在一个范围内还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学科提供新的想法、新的领域,并且在这个学科内能做出突出贡献。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育新苗。”高翅表示,陈华癸先生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意识。他强调,我们对陈华癸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弘扬先生身上的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这是华农永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陈华癸先生,就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办好我们的教育、做好我们的学问,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这几代人应有的贡献。

审核人:唐永木